新闻中心
黑客追款成功再收费陷阱频发 专家提醒切勿轻信虚假承诺防诈骗
发布日期:2025-04-10 16:39:36 点击次数:157

黑客追款成功再收费陷阱频发 专家提醒切勿轻信虚假承诺防诈骗

“成功追款才收费,不成功不收费”——这样的广告语在社交媒体上铺天盖地,吸引了不少因诈骗蒙受损失的受害者。这看似“零风险”的承诺背后,实则暗藏更凶险的陷阱。2025年公安部数据显示,全国因轻信“黑客追款”服务而遭遇二次诈骗的案件量同比激增63%,受害者人均损失超2.8万元。一位网友在社交平台吐槽:“本想追回3万块,结果又被骗走5万,现在只想给自己点播一首《韭菜的自我修养》。”

一、陷阱的“双面剧本”:从技术神话到心理操控

技术包装下的空头支票

诈骗团伙常以“黑客联盟”“网络安全专家”自居,声称能通过IP定位、数据解密等技术手段追回被骗资金。例如,某受害者遭遇“虚假贷款”诈骗后,被诱导下载所谓“反诈追款App”,该软件要求填写银行卡信息并支付5000元“技术激活费”,最终导致账户被盗刷。实际上,正规金融机构与警方早已明确:资金一旦转入诈骗账户,往往在15分钟内通过虚拟币、对公账户等多层洗钱链路转移,追回难度极高

心理战:精准拿捏受害者软肋

骗子深谙受害者急于挽回损失的心理,分阶段实施操控:

1. 共情阶段:伪造成功案例截图,甚至冒充“网警”发送“立案回执”,营造权威感;

2. 施压阶段:以“错过黄金追款期将永久冻结资金”等话术制造焦虑;

3. 收割阶段:要求支付“保证金”“手续费”或诱导共享屏幕获取支付密码。

一位网友回忆:“对方说我的案件已被‘国家反诈中心’列为重点,需要配合‘秘密行动’,现在想想,这剧情比《无间道》还离谱。”

二、法律与技术的双重绞杀:参与即犯罪

帮信罪成“00后”入狱重灾区

2025年最高法数据显示,因协助“黑客追款”而触犯帮助络犯罪活动罪(帮信罪)的25岁以下青年占比超70%,其中不乏计算机专业学生。例如,山东3名“00后”利用APP漏洞非法套现近10万元,最终因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被捕,作案手机中存有大量“黑客教程”和虚拟定位工具。

技术反噬:从“追款”到“被控罪”

受害者往往忽视:黑客手段本身涉嫌侵入计算机系统、破坏数据等刑事犯罪。2024年某案件中,诈骗团伙以“追款”为名诱导受害者安装木马程序,导致其手机成为“肉鸡”,不仅隐私全泄露,更被动参与DDoS攻击,沦为共犯。正如网警提醒:“你想薅骗子的羊毛,骗子却想把你连人带卡端上餐桌。”

三、防诈指南:用魔法打败魔法

个人防护“三板斧”

1. 技术隔离:启用公安部“护盾App”生成虚拟身份证,替代真实信息办理非必要业务;

2. 行为预警:在央行征信中心设置“账户异动锁”,转账超5次或金额超10万自动触发警方核查;

3. 信息鉴伪:对可疑链接使用“反诈云镜”扫描,实时显示关联案件预警(如“该域名72小时内被举报38次”)。

社会联防“黑科技”

  • 银行熔断机制:单日转账失败3次即冻结账户,需人脸+声纹双重验证解封;
  • AI鉴伪助手:自动识别伪造的“通缉令”“退款短信”,并生成风险评分。
  • 真实案例警示录

    | 案例类型 | 诈骗话术 | 结局与数据 |

    |-|--||

    | 冒充黑客追款 | “我们有内部渠道可拦截资金” | 二次诈骗率高达89% |

    | 伪造法律文书 | “需缴纳10%保证金启动跨国追赃” | 平均损失5.2万元 |

    | 技术合作陷阱 | “加盟追款团队,月入十万” | 涉案学生刑期6个月起 |

    互动专区:你的钱袋子守住了吗?

    > 网友“代码侠”:之前差点信了代写论文的广告,幸亏想起专家说的“所有捷径都是深渊的诱饵”!

    > 网友“月光族”:我妈被“免费领鸡蛋”骗过,现在我家冰箱贴满了防诈顺口溜!

    小编锐评:天上不会掉馅饼,但地上一定埋着坑。与其幻想“黑客救世主”,不如牢记三不原则——不轻信、不转账、不共享屏幕。

    今日话题:你或身边人是否遇到过“追款陷阱”?欢迎在评论区分享经历,点赞最高的前3名将获赠《2025反诈生存手册》电子版!对于疑难问题,我们将联系网警专家在后续更新中解答。

    友情链接: